亚洲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在线|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|最新人妻无码不卡在线|亚洲成人在线电影

您的位置:中國博士人才網 > 新聞資訊 > 高層動態(tài) > 科學家向“青稞”疾呼:最怕你們沒激情

關注微信

科學家向“青稞”疾呼:最怕你們沒激情

時間:2019-07-15來1源:中國青年報 作者:佚名
“受制于人的‘痛’不改變是不行的,我最害怕的,就是你們青年科研人員、青年學生沒有激情——沒有了激情,也就沒有了創(chuàng)造力!”
 
說這話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常務副校長韓杰才。
 
話畢,他又望向人群中向他提問的青年科研人員,補充道:“我們搞科研,就是要敢于吃虧!”
 
提問者是剛剛獲得第15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首都兒科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曹春梅,她向韓拋出的問題是:“當科學家遭遇落后就要挨打的‘痛’時,如何從這種‘痛’中走出來?”
 
這一幕發(fā)生在前不久中國科協(xié)年會舉辦期間的第15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會上,會上包括曹春梅在內的10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得該獎。有意思的是,當天包括韓杰才在內多位作報告的院士,正是該獎曾經的獲得者。于是,出現(xiàn)了新獲獎者向老獲獎者“取經”、老獲獎者向新獲獎者“面授機宜”的場景。
 
這場“對話”備受矚目的另一個原因在于,這10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所獲獎項的分量:針對歷屆獲獎者追蹤統(tǒng)計發(fā)現(xiàn),已有近10%的獲獎者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就此表示,“困難有什么可怕,只要你的目標足夠堅定,就可以激發(fā)你的熱情。各位堅持20年、30年、40年,等到第30屆或40屆頒獎時,就是你們來分享人生!”
 
“最年輕”的啟示:敢
 
“韋明川,1991年,‘龍江二號’小衛(wèi)星載荷分系統(tǒng)的負責人;吳凡,1992年,‘龍江二號’姿態(tài)與軌道控制主任設計師;邱實,1991年,‘龍江二號’星務管理分系統(tǒng)主任設計師;夏存言,1995年,‘龍江二號’地面動力與仿真負責人;泰米爾,1996年,‘龍江二號’衛(wèi)星相機設計師……”
 
當韓杰才把這串年輕的名字和所做的工作一一對應“曬”出來時,包括100位獲獎者在內的現(xiàn)場觀眾一片驚呼,“這就是哈工大‘龍江二號’90后團隊,平均年齡不到24歲,他們也被稱為中國航天最年輕的隊伍!”
 
今年2月,國際學術期刊《科學》刊登一張“地月合影”照片,人們在感嘆這張炫酷大片的同時 ,更驚嘆于照片背后的“龍江二號”微衛(wèi)星團隊,其主力正是韓杰才介紹的這幾位90后。
 
鮮為人知的是,團隊負責人韋明川早在讀大二時就萌生了“做衛(wèi)星”的想法。在老師的鼓勵下,他和幾位有著同樣夢想的同學開始摸索。
 
2015年9月,我國第一顆由學生自主設計、研制與管控的納衛(wèi)星“紫丁香二號”發(fā)射成功。而這顆衛(wèi)星的學生研發(fā)團隊負責人,正是韋明川,他也因此被稱作“最年輕的衛(wèi)星總師”。
 
無獨有偶。韓杰才當天還講述了另一位青年才俊黃志偉的故事。這位曾拒絕國外多所知名大學邀請,從哈佛大學“海歸”來到哈工大的青年科學家,從零開始建設結構分子生物學與天然免疫信號轉導研究室。他帶領研究團隊,僅花費3年多的時間,就先后破解了3個科學難題。團隊科研成果第一次在國際學術期刊《自然》發(fā)表時,他才35歲。
 
“他們?yōu)槭裁纯梢裕?rdquo;韓杰才自問自答道:因為他們敢去碰“最難”的問題,敢在科研攻關中去實現(xiàn)自己的價值。
 
當天,韓杰才以“三代科技工作者的‘怕’與‘愛’”為題作了報告,他說,自己這一代的“痛”更多的是“落后就會貧困,落后就要挨打,人民就要受苦”。這位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科學家回憶自己的求學歲月,“非一個‘苦’字可言”。
 
那時,整個高校的實驗條件都比較差,韓杰才做實驗缺設備,只能到外地去借,去一趟就是一宿的火車。如今回想起來,他年輕時的科研時光,有一部分就是在火車上一宿一宿度過的。
 
“而你們,新一代的‘痛’,就是關鍵技術受制于人!”韓杰才說,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直面問題,迎難而上,把這些“卡脖子”的問題統(tǒng)統(tǒng)解決掉。
 
他還以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永坦院士的事跡為例補充道:“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,往往是10年沒成果,20年、30年也沒成果,你們還敢啃這個硬骨頭,還敢堅持嗎?”
 
越高質量的創(chuàng)新,出錯風險越大
 
在這次中國科協(xié)年會開幕式上,薛其坤講了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(fā)現(xiàn)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故事,這一發(fā)現(xiàn)被國際凝聚態(tài)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(fā)現(xiàn)之一。薛其坤團隊也因此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。
 
按照他的說法,要做到高質量的科技創(chuàng)新,一是要有深厚的專業(yè)基礎理論知識,這是科學工作者甄別重大科學問題的前提;二是要有功能強大且獨特的研究利器,這是科學工作者在科研過程中增強自信心的基礎;三是要有敢于突破已有認知的勇氣,這是有所突破、超越別人,特別是克服當下盲目追風、盲目跟隨別人走的必要因素。
 
薛其坤團隊的腳步就未曾停歇,用他的話說,“工作仍在艱難探索之中。”
 
據(jù)他透露,目前,他帶領科研團隊正在挑戰(zhàn)另一個科學結果——超導中的D波配對對稱性,一個科學界認為“十分重要”的結果,該結果曾獲得被稱作凝聚態(tài)物理領域的最高獎——巴克利獎。
 
“所以我們的模型盡管想法奇妙,但異常艱難,驗證仍在路上。而且還有學界的人不斷在問,這個理論模型可能是不正確的,問問大家,如果是你,你還能堅持下去嗎?” 薛其坤說。
 
他自己的選擇是,勇往直前。
 
理由也很簡單。“作為一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,必須要有強烈的好奇心,就是想解開一些未解之謎,帶著好奇心這種強大的推動力,去從事你的科研。”薛其坤說。
 
當然,結果也可能是錯的,“也有可能再過10年以后,結論證明我當初的想法全部是錯的。”
 
薛其坤卻并不擔心。他說,“越是高質量的科技創(chuàng)新,風險越大?茖W探索中充滿了風險,這種機遇和挑戰(zhàn),也正是我們做科學研究最幸福的地方。”
 
有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提出:做科研實驗常讓人感到枯燥,如何才能坐住冷板凳?
 
中國科協(xié)主席萬鋼被問到這一問題時說:一個科研人員的成長,要經歷從興趣出發(fā)的熱情,到為完成科研任務的責任,再到承擔國家使命的自覺,沉浸在這個過程中,就不會感到枯燥。要利用好朋友圈,把自己的冥思苦想變成集思眾創(chuàng),共同把冷板凳坐熱。
 
薛其坤則給了一個更為“接地氣”的建議: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,不但要鞏固自己的基礎理論知識,打造自己的實驗技術,還要勤思考、經常思考——少花一點時間,看微信上的新聞。
 
“激情”呼喚更合理的人才評價
 
事實上,科學技術發(fā)展過程中不僅有“卡脖子”,更有“卡腦子”的問題出現(xiàn)。
 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說,當科學不再完全取決于探知求索的興趣、當科學家被迫成為“受金錢支配的奴隸”、當科學新秀堅持自己的科學奇想而不被“主流科學”認可、當科學探知過分“功利化”、當科學環(huán)境變得不再“利他”甚至自私時,科學的創(chuàng)造力就像是被“謹慎”束縛的花蕾,嬌艷欲滴卻不曾綻放,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。
 
“唯有大膽探索方能展現(xiàn)科學的創(chuàng)造力,突破性的創(chuàng)新活動急需補給。”高福說,在中國科技創(chuàng)新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,也應清醒地看到,一些有礙科學創(chuàng)新的體制機制和科研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理順,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需要繼續(xù)深入推進。
 
人群中,一位年輕學生站了起來,他拿到話筒便拋出一個略顯尖銳的問題:高院士,您認為現(xiàn)在東北人才外流和匱乏的問題怎么解決?
 
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高福,后者表示:“這個問題非常好!”他說,人才是第一資源,科技發(fā)展靠人才,東北振興靠人才,轉型發(fā)展也靠人才。那么,人才從哪里來,可以培養(yǎng),可以引進,但最為關鍵的是什么?
 
高福停頓了一下說,“評價——公開、公平、公正的人才評價機制!”
 
話音未落,全場響起陣陣掌聲。
 
“如何把人才留住,要營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環(huán)境,要完善現(xiàn)有的科技人才選拔機制,不斷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。”高福說。
 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校長周玉也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,而他的答案則總喜歡提及五類人:“怪人”“牛人”“奇人”“瘋人”“傻人”,“當我們的校園里,經;顒又@五類人,一流大學、科技強國也就不遠了。”
 
末了,他補充一句:“可以是做學問而癡迷的‘傻子’和‘瘋子’,但不能是油子和混子,不能有庸人和懶人!”
 
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

玛多县| 太保市| 辽阳县| 循化| 托里县| 绥滨县| 潞城市| 曲沃县| 阳高县| 都江堰市| 林芝县| 乌鲁木齐县| 罗城| 昌图县| 蒙城县| 苍山县| 南阳市| 日照市| 万源市| 靖远县| 包头市| 黄平县| 阳东县| 普兰店市| 大名县| 大兴区| 内丘县| 江永县| 宝清县| 孟村| 丁青县| 宾阳县| 永年县| 潮州市| 桃园市| 景德镇市| 思茅市| 清苑县| 长垣县| 连山| 台中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