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全景網(wǎng)
我們要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,更好地教育本土學生和留學生,如何在實際接觸的過程中,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從容開展交流,合理地處理各類交往問題。
■本報見習記者 許悅
又是一年畢業(yè)季,走進高校校園,三五成群的畢業(yè)生們在拍照留念,其中不乏一些留學生,他們身穿學士服,與自己的同學親友慶祝順利畢業(yè)。
如今,隨著中外高等教育人員交流的日益緊密,在國內(nèi)大學的校園內(nèi),國外留學生數(shù)量不斷增加,他們的身影已不能再引起過路中國學生們的興奮與好奇,似乎已經(jīng)習以為常地將其看作了普通學生一員。
然而,與中國學生看待留學生眼光的日益平淡相比,目前國內(nèi)高校在留學生管理方面,卻似乎并不能做到同樣的“淡然”。
近日,有網(wǎng)友爆料,濟南大學在組織中外留學生交流的活動中,強制要求該校女學生參加與黑人留學生的交流活動。一石激起千層浪,引發(fā)了網(wǎng)友針對高校學生管理中,中外學生“雙標”對待的大討論。
近些年來,在國內(nèi)高校,留學生與本土生在管理上的一些爭議不時就會冒出,就像一根看不見的刺,不時觸動一下學生們“敏感”的神經(jīng)。
小波瀾背后問題重重
生活在高校中的普通國內(nèi)學生,多多少少都見到過一些學校對于留學生的“優(yōu)待”,只不過,這些“優(yōu)待”大都體現(xiàn)在一些生活細節(jié)中。
艾萌萌(化名)是廈門某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(yè)的研一學生。采訪中,她說她所在的學校會給每一名留學生配備一床厚床墊,而這個待遇,國內(nèi)學生是享受不到的。“這看起來是件小事兒,但對于學習生活在同樣環(huán)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,沒有得到同樣的‘關懷’,心里多少還是會有些介意的。”艾萌萌說。
來自北京某高校的研一學生王丹妮(化名)也表示,學校對于留學生的管理與中國學生確有不同,“比如對于留學生是沒有門禁限制的,這就使一部分留學生晚歸成了常態(tài),從而影響臨街宿舍學生的休息”。
北京交通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劉彥青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,單從住宿條件講,目前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確實存在不同。中國學生是由國家補貼,統(tǒng)一安排住宿,4~6人一間宿舍,根據(jù)住宿條件不同,每人每年繳納900元~1500元的住宿費。而留學生的住宿基本上是市場行為,以北京某大學為例,留學生一般2人一間,學生要支付每月1200元~2000元住宿費。
通常情況下,這些中外學生管理中的細節(jié)問題雖會被大家談論,但似乎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激憤。然而,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問題就不重要呢?
“很多類似事件是會積累和升級的,在這種情緒的積累中,總有一件會刺痛學生的神經(jīng),激起某個同學的‘一聲吼’,接踵而來的便會是大規(guī)模的爆發(fā),將累積起的不滿發(fā)泄出來,隨后便是各方剖析事件始末,各執(zhí)一詞,最終又再次恢復平靜,不了了之。在看似平靜的背后,實際上問題重重。”采訪中,有高校人士如此說道。
“過去,留學生的數(shù)量較少,很多問題沒有充分暴露出來。隨著近年來留學生數(shù)量的增長,許多管理問題更加清晰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,特別是如何平衡、統(tǒng)籌留學生與本土學生的管理,是高校必須面對的挑戰(zhàn)。”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員侯定凱分析道,同處一個校園,中外學生對各自在日常生活、教學方面是否享有平等權益的問題,會更加敏感。
管理滯后下平衡難達成
想要達成留學生群體與本土學生群體需求之間的平衡,就需要高校在學生管理上發(fā)力。然而,學生管理一直以來就是我國高校發(fā)展的一塊短板,隨著留學生群體的壯大,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截至2017年,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31個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學習。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的總數(shù)達到了48.92萬名,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約7.58萬人,比2016年增加18.62%。
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,高校現(xiàn)行的針對留學生的管理政策已經(jīng)難以適應留學生數(shù)量如此快速增長的步伐。
“我們現(xiàn)在對留學生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單獨管理的方式,將其當成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群體來對待。這一做法放在以前開放力度不大、國際化程度不高的情境下,是有其現(xiàn)實意義的。然而,在如今留學生數(shù)量增加、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,此種管理方式已經(jīng)不適用于現(xiàn)在的新形勢了,也就是說,如今高校留學生管理是滯后的。”熊丙奇說。
對此,侯定凱進一步解釋道,隨著中國融入全球事務的深入和人員國際流動的加快,來華學生的比例會更高,很多留學生的問題將不再是小眾問題,“過去我們采取‘政策特區(qū)’的辦法,畫一個圈將留學生圈起來管理,但隨著留學生群體的擴大,‘政策特區(qū)’的理念將難以為繼”。
他還指出,高校在留學生和本土生管理問題沖突的案例,很多在性質(zhì)上是類似的。“這些事件爆發(fā)后被緊急處理,待事態(tài)平息后就沒了對制度的反思,未能將這些經(jīng)驗教訓上升到管理制度的層面,深入思考和完善,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(fā)生”。
那么,面對留學生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滯后,我們該如何填補、加速呢?
部分到整體的融合式管理
王丹妮所在的大學校園面積不大,但是留學生的比例卻不小,一度追平甚至超過了中國生源數(shù),換言之,即使是單純從數(shù)字層面計算,留學生群體在這所學校也已經(jīng)不再是“少數(shù)群體”了。而具有類似情況的學校在國內(nèi)正變得越來越多。
“這就意味著,學校如何制定好的政策,促進本土學生和留學生更好融合,已經(jīng)不只是留學生管理單方面的問題了,而是整個學校整體對于學生管理的問題,要從學生整體管理的‘大盤子’來考慮。”侯定凱說。
在他看來,在如今的留學生管理中,過去“政策特區(qū)”“特殊照顧”等策略應該向著整體融合轉(zhuǎn)變,“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融合的態(tài)度,把留學生放到整個學生群體中去,將其作為普通學生群體的一部分來對待,就像我們對待不同省份的學生,或者是對待少數(shù)民族學生群體的情況一樣,不將其作為一種特別的存在”。
在國外的高校中,留學生如果選擇與本土生住在同樣的校區(qū)宿舍中,那么就需要遵守相同的規(guī)則,并不會有太多特殊的“照顧”。
“我們應該把中國學生和留學生都當成學校的成員對待,沒有什么特殊或特權。比如住宿方面,可能由于收費問題,留學生住宿的條件更好,但是這也引發(fā)了很多比較和問題,那么我們不如一視同仁,制定一個相同的標準,這對雙方都有好處。”熊丙奇說。
除此之外,侯定凱還指出,要想達到管理的平衡狀態(tài),還需要有“共享”的管理思維,考慮如何讓更多的學生群體享受學校國際化帶來的教育改革“紅利”。
正如采訪中有高校相關人士指出,我國留學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應該停留在留學生規(guī)模的擴張,或者為留學生提供多么好的服務上,而應該以對全體學生發(fā)展帶來的有益影響作為衡量留學生政策好壞的標準。
“如果本土學生在學校國際化政策中沒有太多獲得感,就會產(chǎn)生不平衡、不公平感,遇到矛盾、沖突事件時,這樣的感受就會被激化。所以,國際化戰(zhàn)略對于本土學生的影響問題,應該成為留學生管理決策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。”侯定凱說。
建立機制減少負能量
要想讓學生群體有獲得感,群體間良好的溝通交流是不可缺少的。
對于王丹妮和艾萌萌這樣生活在國際化校園中的學生來講,留學生離她們很近又似乎很遠;有些讓她們喜愛,而有些留學生的行為讓她們實在喜愛不起來。
“留學生群體很復雜,就我個人接觸過的來講,大多數(shù)留學生是真的來學習的,各方面都很認真。但是也有少數(shù)留學生,平時連小組作業(yè)也不參與,總會以自己是留學生為借口,讓老師降低對他們的要求。”艾萌萌說,有時會在圖書館遇到大聲接打電話的留學生,卻沒有相關學校教師或部門管束,看到這些負面的行為,有時會讓她很無奈。
在侯定凱看來,隨著留學生群體的擴大,不可避免地會產(chǎn)生一些負面影響,而這正是高校學生融合式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“我們要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,更好地教育本土學生和留學生,如何在實際接觸的過程中,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從容地開展交流,合理地處理各類交往問題。”侯定凱建議,同時應該加強從事留學生教學和事務管理的教師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,提升他們對發(fā)生在課堂內(nèi)外的各類矛盾沖突的預期和處置能力。
劉彥青表示,我國對留學生管理的公共支持薄弱,高校的甄別、選拔和管理大多依靠自身力量,難免有疏漏。而值得高興的是,2017年,國家出臺的《學校招收和培養(yǎng)國際學生管理辦法》讓高校做到對留學生的管理有法可依,可見,我國在留學生的管理上正在不斷探索與完善。
對此,王丹妮表示贊同,學校應該嚴格懲戒機制,畢竟學校的本質(zhì)是教書育人,立德也是教育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這也是對留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“不管中國學生還是留學生,都有平等享受學校教育資源的權利。在學校,管理者、教師和學生,都應該用國際化的視野來看待問題。不能因為留學生出現(xiàn)個別不文明行為,就對這個群體另眼相看。良好的溝通交流會讓學生群體間更好地相互理解,學校應多組織各類跨文化活動,搭建起互通互融的橋梁。”劉彥青提醒道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(wǎng)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(chǎn)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