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名“早戀中學生”如何在異國招惹上刑事重罪官司?對越來越多打算出國求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而言,這起案件有什么可引以為戒之處?就這些疑問,新華國際客戶端在開庭前夕獨家采訪了其中幾名被告的代理律師、美國聯邦法院出庭律師鄧洪。
【“都不是富二代”】
鄧洪告訴新華國際客戶端,這起案件牽涉的中國留學生年齡在14歲到20歲之間,基本上都是當地“牛津高中”的學生。他的4名當事人中,一人未成年,其他3人分別來自上海、深圳和天津。
這起案件發(fā)生在今年3月底。過去近3個月來,洛杉磯波莫納高等法院已經進行了幾輪初審,被告的家長也陸續(xù)從中國趕到美國。鄧洪與當事人家長接觸后發(fā)現,他們的家庭“都屬于典型的中產階級,(被告)算不上富二代”。
“可以說,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是辛辛苦苦攢錢,在孩子十三四歲時把他們送到美國讀高中,為了讓他們避免國內高考等激烈競爭,有更好的環(huán)境和更多機會,”鄧洪說。
【“送孩子出國,一定要慎重”】
既然父母攢學費不易,這些留學生為什么沒有好好珍惜學習機會,反而把心用在別處呢?鄧洪認為,除了孩子自身原因外,家長在某種程度上也應承擔一定責任。
他說,很多家長決定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時,并沒有詳細了解國外的生活和學習情況,對孩子能否適應新環(huán)境缺乏準確預判。孩子留學期間,家長與他們的交流通常主要集中在學習成績,忽視了對他們心理壓力、交友情感等方面的關心和指導。
“孩子在家倍受寵愛,出來后可能感覺父母關心不夠、自己被拋棄,產生心理問題。或者,由于父母只關心考不考得上好大學,孩子漸漸不愿向父母傾訴其他問題,即便被欺負,也報喜不報憂,”鄧洪告訴新華國際客戶端。
鄧洪20多年前同樣以留學生身份來到美國,擔任律師18年來處理了大量留學生相關的刑事案件。他說,從自己的留學經歷和經手的案件來看,“最大體會是,心智不夠成熟、抗壓能力不夠強的孩子,尤其是未成年人,父母送出國留學一定要慎重”。
他給家長的建議包括:事先實地考察留學地學習和生活環(huán)境,確保安全;孩子留學期間多與其溝通,關心學習生活各個方面;加強對孩子道德、價值觀的引導和性教育。【留學服務機構或藏貓膩】
據鄧洪了解,涉案留學生就讀的“牛津高中”主要面向中、韓等國家招生,其中學生大多數是中國人。這所學校“雖然借了牛津的名,但與那所英國名校毫無關系,是一個臺灣家庭開辦的私立高中”。
他說:“從加州到紐約,美國類似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學校很多。由于學費較低,這些學校越來越受到留學生歡迎。”
在這里學習的學生雖然身處國外,但學習和生活圈子仍主要是中國人,難以融入本地社會。以涉案的幾名學生為例,鄧洪說,他們多數“在美國已經待了三四年,但平時主要還是說中文,英文交流仍存在困難,在法庭上需要翻譯”。
說到選學校,就不得不提留學中介機構。鄧洪告訴新華國際客戶端,部分中介在向學生和家長介紹留學目的地和學校時,有“過度包裝,虛假宣傳”的嫌疑。“他們?yōu)榱烁呃麧,找的是學費低、環(huán)境差的學校,卻向家長宣傳這所學校如何如何好”,借此賺取差價。
未成年人留學美國除了要找學校,還要找寄宿家庭,由其代替不在當地的家長擔任監(jiān)護人。鄧洪說,隨著中國赴美留學生數量漸多、年齡漸低,寄宿家庭逐漸演變成一種“生意”。這意味著,一些未成年留學生得不到寄宿家庭盡職盡責的監(jiān)護。
他舉例說,曾有留學生在寄宿家庭游泳池溺水數小時都沒人察覺;一些有性侵等犯罪前科的人在治安不佳的地區(qū)低價租房,“做起寄宿生意”。在類似寄宿家庭中,“孩子不僅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照顧,還可能面臨危險。”(記者郜婕,編輯凌朔,新華國際客戶端獨家報道)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