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上海師范大學取消多名考研生擬錄取資格”一事引發(fā)熱議。與之相似的是,今年4月,中國人民大學法碩復試中有22名考生成績被計為0分,失去錄取資格。
對于上述處理結果,兩校均回應稱,涉事考生在專業(yè)復試尚未結束期間,在社交群中泄露復試相關內容,這些行為違背復試誠信承諾與相關規(guī)定,構成考試違紀。
兩起類似事件暴露出當下考研復試中面臨的諸多問題:對于考生私下建立交流群,學校如何完全監(jiān)管?考生的泄題行為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考試公平?調查過程是否充分尊重了考生利益,處罰結果是否過于嚴厲?對于考研復試,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保證公平公正?
“擬錄取”一個多月后,多人被取消錄取資格
今年3月27-28日,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英語筆譯碩士專業(yè)學位研究生復試。多張網傳截圖顯示,學校于4月初通知擬錄取考生回原學校辦理調檔等相關入學手續(xù)。而在5月21日,學校又電話通知30多位擬錄取的學生,因存在泄題行為被取消錄取資格。
5月24日,上海師范大學公示了2021年擬錄取碩士研究生名單,其中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(yè)共招生38人。而據該校去年9月發(fā)布的招生簡章,2021年該專業(yè)擬招碩士研究生80人,兩者相差42人。
30多位考生“擬錄取”資格被取消一事,迅速在網絡上引發(fā)熱議。
對此,上海師范大學于5月25日深夜在其官網發(fā)布《關于取消相關考生英語筆譯碩士專業(yè)學位研究生擬錄取資格的情況說明》。
說明稱,擬錄取名單公布后,學校接到舉報材料,反映該專業(yè)復試結束前,有考生在QQ群中泄露復試相關內容。該校經深入調查核實有關信息,對群內聊天記錄和復試錄像進行一一比對,確認相關考生在該專業(yè)復試尚未結束前泄露復試內容。于是,學校決定取消相關考生的擬錄取資格。
上師大泄題事件并非孤例。前不久,中國人民大學也曾發(fā)生過類似事件。
4月9日晚,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官網發(fā)布情況說明,其中提到:“21人大非法本法碩統(tǒng)分群”內有22名復試考生確實存在實質性透露復試內容等違紀行為。經學校研究決定,取消該22名考生一志愿復試相應科目考試成績,給予計零分的處理。
不少人認為,兩所學校對于考生的處罰過于嚴厲。但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看來,學校的復試規(guī)定是一種契約,公布之后在沒有反對意見的情況下,就應該嚴格遵守。從學校方面來說,按照事先簽署的誠信協(xié)議,對違反規(guī)定的學生做出處罰,這沒有問題。
他提出,除考核題目、答案不能討論外,關于流程、考官、現(xiàn)場情況等信息也屬于復試相關內容,在復試未結束時的討論和交流也是不被允許的。“考生在應試過程中得到的信息越多,就會越主動,討論這些信息都會破壞公平原則。”
山東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教授馮大誠也認為,“既然簽署了誠信復試承諾書,就應當嚴格遵守。我們很多人對誠信問題不重視,好像你沒有抓到我,就可以不講誠信,這是從小沒有養(yǎng)成誠信的習慣。同時,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紀守法,不應因無人檢舉就違反法規(guī)。”
更好的處理辦法?
上海師范大學發(fā)布的情況說明顯示,經慎重研究,決定取消相關考生的英語筆譯碩士專業(yè)學位研究生擬錄取資格。
其中,“相關考生”具體指哪些考生?泄露的復試內容具體指什么?學校的調查過程是怎樣的?這是否會影響他們來年的報考?5月25-26日,《中國科學報》曾多次致電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,希望該校就上述問題作出回應。但截至發(fā)稿前,均提示無人接聽。
程方平認為,類似上師大、人大這種事情的發(fā)生,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,學校、考生都受到了影響。但如果由學校全權決定處理措施,就可能忽略這些被取消錄取資格的學生的利益。因此,學校進行處理時,也需要接受監(jiān)管。
為此,他提出,學校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。比如,事情發(fā)生后,可以成立一個由第三方參與的專家組對這件事情進行評估,與學校方面、考生代表、舉報人等利益相關方,和家長代表、社會代表等共同收集信息、作出判斷。同時,應該公開評估過程和評估結果,使處理過程更透明。
同時,程方平建議處罰制度更加人性化。作為教育機構,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,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。學生犯了錯誤,不能圖省事將其“一棍子打死”。即使這些學生違反了規(guī)定,但如果吸取教訓、態(tài)度良好,學校也可以給一次重考的機會,不至于使其損失太大。當然,具體的重考細則應各方協(xié)商審慎決定。
復試監(jiān)管面臨挑戰(zhàn)
近年來,考研報名人數逐年攀升。教育部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達377萬人,較2020年增長10.6%。
復試作為研究生能力考查的最后一關,關系人才選拔的質量。為此,各個學校在復試前都會發(fā)布復試辦法。其中,大多數都會明確規(guī)定,“復試內容屬于國家機密級。復試過程中禁止錄音、錄像和錄屏。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以任何形式錄制、復制或傳播與復試相關的內容。復試過程中,所有涉考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(guī)定,對復試過程和內容保密。”同時,學校也會要求考生簽署《誠信復試承諾書》。
然而,復試時討論題目、過程等信息的現(xiàn)象并不罕見。南方周末此前曾報道,考研輔導機構“安小研”組織的復試交流微信群中,復試開始后約半小時,就有同群考生在群聊中泄題,甚至附上詳細答案。
復旦大學環(huán)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認為,這屬于民不告、官不究的情形,學校很難實時監(jiān)督這些交流群。
近年來,諸多高校也設立了嚴格的防作弊措施,比如在復試前采取“兩識別”“四比對”等措施,在考場上設置“雙機位”,復試全程錄音錄像,沒收電子設備等。
但受疫情的影響,近兩年不少學校復試安排在線上進行,這無疑給復試過程的監(jiān)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(zhàn)。
有人提出,線上復試很難保證學生彼此間不進行交流,用保密協(xié)議的方式阻止學生交流沒有意義,只會給那些違反協(xié)議秘密交流而沒被發(fā)現(xiàn)的人以機會。而應在考試題目和方式上加以改進,使學生不需要顧忌彼此間的交流,老師又能考察出學生的水平。
由于專業(yè)及問題設置不同,對學生交流討論的容忍度也不同。馬臻表示,其所在系開展的專業(yè)復試,一般來說,即使學生討論題目,對考核結果也不會構成太大影響。
“因為有些問題本身就是可預測的,比如:是否做過相關的科研項目?你對哪個方向的導師和課題更感興趣?畢業(yè)之后準備干什么?等等,這些問題學生在參加復試前早該準備好。并且即便學生知道,回答也是五花八門。而且考官是綜合考查的,學生的狀態(tài)、語速等,對細節(jié)的把握,對追問的回答等等,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準備好的。”
“但對一些基于精心設計的案例進行考核的專業(yè)復試而言,交流討論對結果和分數的影響較大。這種問題著重考察學生臨場反應、專業(yè)儲備等,如果考生通過交流討論提前知曉了題目加以準備,對其他考生而言非常不公平。”
無論如何,人大和上師大接連發(fā)生的兩起事件,讓很多考生提高了警覺。
26日,一位自稱是泄題事件QQ群成員的考生告訴記者,目前該QQ群已經解散,該考生加入的其他交流群也已相繼解散。
據了解,上師大一事發(fā)生后,很多存在于各社交媒體平臺上的“XX學校復試經驗”貼等內容也已刪除。甚至有網友表示,已將曾咨詢過自己考研、復試情況的同學拉黑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