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他人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的署名文章“PS”上自己的名字后據為己有——如果這樣“別具一格”的學術剽竊行為最終被證實,學術界的誠信底線將再次被擊穿。
不得不說,如果相關單位在引進人員時,對其提供的簡歷進行嚴格核查,甚至只要登錄期刊網站進行簡單比對,類似的疑點就很容易穿幫。
我們并不是在作有罪推定。事實上,由于當前國內各單位都敞開了求賢若渴的懷抱,積極迎納賢才,確實導致一些冒險分子和機會主義者也披著“賢才”的外衣站在被擁抱的隊伍里,想趁著審核關卡的漏洞,渾水摸魚,牟取私利。同時,因為渴求人才,一些機構與地方也放松了對所謂“高級人才”的警惕,甚至為了留住他們而提供種種便利,最終導致考察和審核成了走過場。
這再一次提醒我們,人才引進應該建立嚴格的審核與公開機制。
首先,人才引進的程序一定要更完善,要堵上可能存在的漏洞,比如簡歷要進行認真審核。說實話,簡歷審核在很多單位的招聘過程中并不嚴格。大多數學者都遵守職業(yè)倫理,簡歷造假的畢竟是少數,大家很難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學者,這也導致了程序設計或者執(zhí)行上的漏洞。同時,也要提高主管人員的水平。此前曝光的簡歷造假事件,也有利用國內外在頭銜上的差異來招搖撞騙者。如果主管人員水平不夠高,不清楚國內外相關差異,也很容易被蒙騙。
其次,人才引進一定要做好同行評議。當前,隨著國內科技水平的提高,國內很多學者非常了解自己所在學科的國際發(fā)展水平,對某位學者的國際地位也有基本判斷。這時,就要充分做好同行評議工作。做好了同行評議,那些招搖撞騙者放的“衛(wèi)星”就會“落地”。一些不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機構也許邀請國際同行比較困難,但只要找對了國內一流學者,就會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問題。隨著國內知名機構國際化水平的提高,造假者的主攻對象逐漸轉向國內二、三流機構,這尤其需要相關機構警惕。
再次,人才引進一定要建立公開機制。審核機制可能失守,但只要將引進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公開,造假者得逞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。在此次追蹤調查楊俊涉嫌剽竊事件過程中,湖南省相關機構信息公開化與透明化對發(fā)現(xiàn)學術剽竊,以及相關調查取證起到關鍵作用,對未來建設開放、公開、透明的學術信息平臺就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。公開,不是小范圍的公開,而一定是面向社會的公開。這樣,國內外的相關人員才能發(fā)現(xiàn)線索。事實上,我國很多機構在公開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好,很多引進者簡歷如何、引進后做了什么工作等等都沒法查找。
凈化科研空氣,除了前端的機制要完善,對違規(guī)者的處理也要敢于下手。一旦造假者被查實,就要嚴肅處理。要有讓造假者身敗名裂的勇氣和決心,我們的學術氛圍才能從根本上好轉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