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%、53%、43%、28%,這是女性在本科、碩士、博士和研究者階段的占比,最近,這一數據引起了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、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會長程東紅的關注。
近日,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“生命科學中的女性”論壇在北京舉行。多名中外女科學家在論壇上發(fā)表演講,展示面對生命科技領域突飛猛進的發(fā)展,應發(fā)揮女性優(yōu)勢和創(chuàng)新潛能,享受科研事業(yè),平衡家庭和事業(yè)的雙重角色。
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、中科院院士、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王志珍表示:“女性在未來生命科學研究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,我們鼓勵年輕一代的女性積極投身這項事業(yè)。”
“漏油的管道”
最新數據統計顯示,2015年,中國科協的所屬學會的女性會員占比21%,其中理事占比13%,主席和副主席占比8%。這表明,盡管女性會員的占比逐年增高,但理事、副主席、主席等領導崗位的女性比例仍然較低。
不僅如此,在代表最高學術水平的院士群體中也存在著這一現象——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,女性只占6%和4%。
對此,程東紅將其總結為“漏油的管道(leaky pipeline)”。程東紅看到,全世界范圍內,女性在科學事業(yè)中比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。
一項數據統計顯示,女性本科學生比例為53%,高于男性學生,并一直持續(xù)到碩士研究生階段。到博士研究生階段,女性學生的比例下降至43%。到了研究人員中,女性比例急速下降到28%。為此,清華大學教授顏寧曾在媒體上問道:“女科學家去哪兒了?”
此次論壇上,程東紅表示,要讓女性在數量上頂起半邊天,必須從增加女性科研人員的數量入手。
科研,與性別無關
“俗話說‘婦女能頂半邊天’,我們驕傲地看到,許多女性科學家在她們的領域中做出了重大貢獻。”王志珍在此次論壇上的致辭中表示。
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哈爾濱獸醫(yī)研究所研究員陳化蘭因其在禽流感病毒領域的研究兩次蟬聯素有“女性諾貝爾”美譽的“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”。此次論壇上,陳化蘭介紹了她長達二十多年對禽流感病毒的研究,如何為國家科學防控H7N9禽流感提供重要依據。
中科院遺傳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率先在小麥和大米上成功使用CRISPR-Cas9基因編輯技術,解決了小麥基因工程的問題。去年,高彩霞入選《自然》(Nature)雜志評選的中國“科學之星”。回顧職業(yè)生涯,她表示,縱然有再多的困難,“不管怎樣,我們都要試試”。
“科研,不應當受到性別的限制。”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與生物工程系教授Alice Huang強調。
尋求科研家庭雙豐收
“我們鼓勵年輕一代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加入科學事業(yè),實現科研和家庭雙豐收。”程東紅說。
事業(yè)和家庭,是每一個職業(yè)女性面臨的問題,女科學家也不例外。顏寧曾表示:“當我慢慢意識到許多女孩子、特別是我自己的學生,只是因為社會家庭的共識,因為在某一階段或主動或被動地必須做選擇題,而脫離了她們本來挺有天賦的科研世界,我真的挺痛心。”
“夫妻同心,其利斷金”,這句話用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身上再合適不過。多年來,她和同為上海藥物所科研人員趙強的丈夫齊心協力專注國際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,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。
論壇上,陳化蘭、高彩霞、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婷、吳蓓麗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、加州大學教授Natasha Raikhel等優(yōu)秀女科學家的經歷,為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。
“只要能妥善處理工作和家庭,我們也能取得出色的成績。”一名女研究生表示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