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單位簡介
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研究所(http://www.im.cas.cn)是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(yè)單位,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,目前已成為具有雄厚基礎、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。研究所堅持“微生物、高科技、大產業(yè)”的戰(zhàn)略定位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,面向國家重大需求,面向國民經濟主戰(zhàn)場,圍繞“生命與健康”和“資源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”創(chuàng)新領域,以微生物資源、微生物技術、病原微生物與免疫為主要研究領域,在研究微生物生物多樣性、基本生命特征和生態(tài)功能的基礎上,努力創(chuàng)建從微生物資源開發(fā)、功能改造和利用、生物技術創(chuàng)新到成果轉化的自主研發(fā)體系,創(chuàng)建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學研究中心和微生物技術研發(fā)基地。
(二)實驗室簡介
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于2003,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(fā)育生物學研究所共建,其前身是1990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物技術開放實驗室。在2006、2011、2016年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,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連續(xù)2次被評為優(yōu)秀實驗室,1次被評為良好實驗室。實驗室的總體定位為:從國家戰(zhàn)略需求出發(fā),以主要農作物、經濟作物以及重要模式植物為材料,系統(tǒng)地開展植物和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,著重于大規(guī)模新基因的克隆鑒定、功能分析和潛在應用價值的探索,推動植物生物技術的源頭創(chuàng)新和轉基因植物產業(yè)化。建立我國植物基因組學理論體系和技術平臺,使實驗室成為國內植物基因組學源頭創(chuàng)新研究的中心,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。
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(微生物研究所部分)介紹,詳見https://www.im.cas.cn/jgsz2018/yjtx/zwjyzxgjzdsys/201811/t20181109_5168609.html
因科研工作需要,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年擬招聘全職博士后。
二、基本招收條件
(一)熱愛科研工作,誠實可信,具有較強的責任心、團隊協(xié)作和進取創(chuàng)新精神;身心健康;
(二)年齡在35周歲(含)以下;
(三)獲博士學位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或已通過博士學位答辯(應屆畢業(yè)生);
(四)以第一作者發(fā)表過SCI論文至少1篇;
(五)具有相關專業(yè)研究背景,全脫產在本站從事博士后研究,不得兼職;
(六)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、較強的創(chuàng)新活力和學術潛能,能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,具有較強的中英文寫作與交流能力;
(七)符合國家和研究所招收博士后進站的其他要求。
三、招收具體計劃
序號 |
合作導師 (姓名和郵箱) |
需求方向 | 招收人數(shù) | 具體個性化條件要求或備注 |
1 |
單淳敏 shancm@im.ac.cn |
1.表觀遺傳學; 2.植物-真菌互作。 |
2 | 有遺傳學、植物學相關背景或熟悉真菌分子遺傳操作者為佳 |
2 |
方榮祥 fangrx@im.ac.cn |
分子病毒學和植物生物技術 | 1 | 無 |
3 |
郭惠珊 guohs@im.ac.cn |
土傳病原真菌侵染生物學和根際微生物組 | 1 | 無 |
4 |
賈燕濤 jiayt@im.ac.cn |
1.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機制; 2.噬菌體與微生物組重塑。 |
2 | 無 |
5 |
孔照勝 zskong@im.ac.cn |
1.作物與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設計; 2.作物合成微生物組。 |
2 | 有作物基因組學或微生物組研究背景者優(yōu)先 |
6 |
錢韋 qianw@im.ac.cn |
細菌化學生物學(次生代謝化合物的鑒定與抗菌活性) | 1 | 無 |
7 |
邱金龍 qiujl@im.ac.cn |
植物抗病機理或基因組編輯技術方法研究 | 2 | 無 |
8 |
顏永勝 yanys@im.ac.cn |
1.微生物組與作物養(yǎng)分高效; 2.益生菌與植物互作。 |
2 | 有微生物遺傳研究背景者優(yōu)先 |
9 |
葉健 jianye@im.ac.cn |
1.病毒傳播與宿主免疫機制; 2.微生物組與病毒復合感染。 |
2 | 無 |
10 |
張杰 zhangjie@im.ac.cn |
1.微生物致; 2.植物免疫。 |
2 | 有微生物學或植物學背景為佳 |
11 |
張莉莉 zhangll@im.ac.cn |
蟲媒病機制與微生物組防控 | 1 | 有微生物組或植物免疫研究背景最佳 |
(一)工資及福利待遇
年薪18-36萬/年起(含五險一金),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國家有關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(二)科研支持
1、鼓勵優(yōu)秀博士畢業(yè)生或滿足申報條件的新近入站人員申請博士后創(chuàng)新人才支持計劃、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、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計劃等;
2、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間申報各項人才計劃和科研基金資助,符合條件者推薦申請“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”、國家“自然基金”、北京市設立的博士后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及研究所自設科研項目;
3、在站期間獲得博新計劃、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、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等優(yōu)秀博士后人員,符合申報條件者,出站時優(yōu)先推薦申報中國科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計劃,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優(yōu)先聘用。獲資助后享受相應待遇。若通過計劃擇優(yōu)評選,可申請青年研究組長或研究組長崗位。
(三)其他
博士后在站期間參照助理研究員二級專業(yè)技術職務崗位管理,符合研究所當年相應專業(yè)技術職務申報條件的,可以申報相應的專業(yè)技術職務。
五、生活保障
(一)戶口政策
享受全國博管會關于出站博士后戶口遷移及家屬戶口隨遷等政策。
(二)子女入學
按國家及中國科學院3H有關規(guī)定,對符合條件的在站博士后,協(xié)助辦理子女進入研究所集體戶口所在行政區(qū)劃內相應學校。
六、未來發(fā)展
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站的優(yōu)秀博士后可以優(yōu)先留所工作,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發(fā)展空間:全職博士后即為特別研究助理,出站后通過公開招聘程序留所工作,擇優(yōu)進入事業(yè)編制。
1、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,具有事業(yè)編制身份,繳納五險兩金(職業(yè)年金+住房公積金)、享受社會保障醫(yī)療+補充醫(yī)療待遇;
2、博士后出站達到副高級專業(yè)技術職務的,優(yōu)先推薦留所工作;
3、在站期間獲博新計劃、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、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等優(yōu)秀博士后人員,出站時優(yōu)先推薦申報中國科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計劃,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優(yōu)先聘用。獲資助后享受相應待遇。若通過計劃擇優(yōu)評選,可申請青年研究組長或研究組長崗位。
七、應聘方式和程序
(一)應聘時限和方式
自發(fā)布招聘通知之日起至招聘到合適人選為止,全年招聘,隨時接收申請;符合上述條件的應聘者,請將附件《應聘申請表)以附件方式發(fā)送至招生具體計劃中擬招收導師郵箱。郵件主題注明“應聘****博士后崗位 ”(*請用合作導師姓名替換),附件形式的《應聘申請表》命名為“姓名+學歷+現(xiàn)單位/學校”,請另附兩名推薦人姓名及聯(lián)系方式。
(二)面試
初選合格者電話或E-mail通知本人參加面試。
(三)參加面試者需提供材料
1、博士學歷、學位證書及復印件;
2、已發(fā)表文章的復印件;
3、至少兩封專家推薦信和其它可證明本人能力及水平的相關資料;
4、工作設想。
(四)體檢
通過面試者到指定醫(yī)院進行體檢,體檢合格方可申請進站。
(五)錄用
通過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審批全職博士后進站手續(xù)后正式錄用。
八、聯(lián)系方式
通訊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北辰西路1號院3號(郵編:100101)
中科院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
公眾號:微植有道
電話:010-64806543
郵箱:sklpgim@im.ac.cn
附件下載
信息來源于網絡,如有變更請以原發(fā)布者為準。來源鏈接:
http://www.im.cas.cn/zp2018/bshzp/202203/t20220302_6380708.html
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:boshijob@126.com(郵件標題格式:應聘職位名稱+姓名+學歷+專業(yè)+中國博士人才網)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